黑茶

黑茶,山茶科茶属乔木植物。其树枝较直立,分枝少,树高8米左右,幼嫩芽叶青绿色,无或极少绒毛。 [4]黑茶芽壮叶厚,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,条形粗壮结实。 [5]每年采摘时间在6月中下旬芒种前后。 [6]明嘉靖年间,湖南安化采用绿茶湿坯堆积渥堆,松材明火干燥法制作,使茶色泽变黑变褐,故名黑茶。 [7]
黑茶属于后发酵茶,是中国特有的茶类,生产历史悠久,产于中国云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 [8]茶树喜湿润气候多雨,多生于山林,可种植于酸性土壤中。 [9]茶树的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、短穗托插繁殖,还能进行组织培养、嫁接、压条、分株等。 [10]
黑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另外还有蛋白质、氨基酸和糖类物质等。常饮黑茶可以补充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,有利于贫血症的预防和食疗。另外黑茶还有降脂减肥、软化人体血管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。 [11]黑茶中的普洱茶历史悠久,是中国古老的茶之一。 “香陈九畹芳兰气,品尽千年普洱情”描述了年份久远的普洱茶散发的陈香,品起来就像是在品味着历史一般,也让茶的陈香在历史经久不散。
植物学史
明嘉靖年间,湖南安化采用绿茶湿坯堆积渥堆,松材明火干燥法制作,使茶色泽变黑变褐,故名黑茶。 [7]
“黑茶”二字,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(1524年)御史陈讲奏疏:“以商茶低伪,征悉黑茶。地产有限,仍第为上中二品,印烙篾上,书商名而考之。每十斤蒸晒一篾,运至茶司,官商对分,官茶易马,商茶给卖”(《甘肃通志》)。此茶系蒸后踩包之茶,具有发酵特征,实为黑茶无疑。
四川黑茶起源于四川省,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中早期。茶马交易的茶是从绿茶开始的。当时茶马交易茶的集散地为四川雅安和陕西的汉中,由雅安出发人措马驮抵达西藏至少有2~3个月的路程,当时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工具,雨天茶叶常被淋湿,天晴时茶又被晒干,这种干、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了发酵,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,因此“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”说法是有其道理的。久之,人们就在初制或精制过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,于是就产生了黑茶。黑茶在中国的云南、湖南、陕西、广西、四川、湖北等地有加工生产。黑茶类产品普遍能够长期保存,而且有越陈越香的品质。
形态特征
黑茶,山茶科茶属乔木植物。
叶:黑茶茶树幼嫩芽叶青绿色,无或极少绒毛。 [4]黑茶芽壮叶厚,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,条形粗壮结实。 [5]
花:黑茶茶树花1-3朵腋生,白色,花柄长4-6毫米,有时稍长;早落;萼片5片,阔卵形至圆形,长3-4毫米,无毛,宿存;花瓣5-6片,阔卵形,长1-1.6厘米,基部略连合,背面无毛,有时有短柔毛;雄蕊长8-13毫米,基部连生1-2毫米;子房密生白毛;花柱无毛,先端3裂,裂片长2-4毫米。
果:黑茶茶树蒴果3球形或1-2球形,高1.1-1.5厘米,每球有种子1-2粒。
生长环境
茶树喜湿润气候多雨,多生于山林,可种植于酸性土壤中。 [9]
分布范围
黑茶属于后发酵茶,是中国特有的茶类,生产历史悠久,产于中国云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
繁殖方法
茶树的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、短穗托插繁殖,还能进行组织培养、嫁接、压条、分株等。
工艺流程
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、初揉、渥堆、复揉、烘焙。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,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,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,故称黑茶。黑毛茶是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。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湖南黑茶、湖北老青茶、藏茶和滇桂黑茶之分。
杀青
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,为了避免黑茶水分不足杀不匀透,一般除雨水叶、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,都要按10:1的比例洒水(即10千克鲜叶1千克清水)。洒水要均匀,以便于黑茶杀青能杀匀杀透。
手工杀青:选用大口径锅(口径80~90厘米),炒锅斜嵌入灶中呈30度左右的倾斜面,灶高70~100厘米。备好草把和油桐树枝丫制成的三叉状炒茶叉,三叉各长16~24厘米,柄长约50厘米。一般采用高温快炒,锅温280~320℃,每锅投叶量4~5千克。鲜叶下锅后,立即以双手匀翻快炒,至烫手时改用炒茶叉抖抄,称为“亮叉”。当出现水蒸气时,则以右手持叉,左手握草把,将炒叶转滚闷炒,称为“渥叉”。亮叉与渥叉交替进行,历时2分钟左右。待黑茶茶叶软绵且带粘性,色转暗绿,无光泽,青草气消除,香气显出,折粗梗不易断,且均匀一致,即为杀青适度。
机械杀青:当锅温达到杀青要求,即投入鲜叶8~10千克,依鲜叶的老嫩,水分含量的多少,调节锅温进行闷炒或抖炒,待杀青适度即可出机。
初揉
黑茶原料粗老,揉捻要掌握轻压、短时、慢揉的原则。初揉中揉捻机转速以40转/分左右,揉捻时间15分钟左右为好。待黑茶嫩叶成条,粗老叶成皱叠时即可。
渥堆
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。黑茶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,黑茶渥堆要在背窗、洁净的地面,避免阳光直射,室温在25℃以上,相对湿度保持在85%左右。初揉后的茶坯,不经解块立即堆积起来,堆高约1米左右,上面加盖湿布、蓑衣等物,以保温保湿。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,以利渥均匀。堆积24小时左右时,茶坯表面出现水珠,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,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,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,茶团粘性变小,一打即散,即为渥堆适度。
复揉
将渥堆适度的黑茶茶坯解块后,上机复揉,压力较初揉稍小,时间一般6~8分钟。下机解块,及时干燥。
烘焙
烘焙是黑茶初制中最后一道工序。通过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即油黑色和松烟香味。干燥方法采取松柴旺火烘焙,不忌烟味,分层累加湿坯和长时间的一次干燥,与其它茶类不同。
黑茶干燥在七星灶上进行。在灶口处的地面燃烧松柴,松柴采取横架方式,并保持火力均匀,借风力使火温均匀地透入七星孔内,要火温均匀地扩散到灶面焙帘上。当焙帘上温度达到70℃以上时,开始撒上第一层茶坯,厚度约2~3厘米,待第一层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时,再撒第二层,撒叶厚度稍薄,这样一层一层地加到5~7层,总的厚度不超过焙框的高度。待最上面的茶坯达七八成干时,即退火翻焙。翻焙用特制铁叉,将已干的底层翻到上面来,将尚未干的上层翻至下面去。继续升火烘焙,待上中下各层茶叶干燥到适度,即行下焙。
自然晾置
自然晾置干燥法为传统干燥工艺,黑砖仍采用这种传统工艺,茶叶踩压成包压制成形后,置于阴凉通风之处,10-15天时间。千两茶百两茶等则用日晒夜露49天的干燥工艺,让水分缓慢干燥。
病虫防治
茶园病害主要是茶芽枯病、茶炭疽病和茶饼病。
茶芽枯病
3月底或4月初开始发病,4月中旬至5月上、中旬常为发病盛期,5月下旬至6月上旬病情发展转慢,6月以后停止发展。
此病属低温型病害,流行与否与温度关系密切。当平均气温上升至10℃以上,日最高气温超过15℃时,病害开始发生,但发展较慢;当平均气温达15—20℃,日最高气温达20—25℃,病害迅速蔓延。连续数日日最高气温达25℃,病害发展缓慢,并逐渐停止发展。
主要为害幼嫩芽叶,为害部位初期出现褐色或黄褐色斑点,芽叶边缘逐渐焦枯,颜色变深,病斑沿叶缘扩大;后期受害芽叶扭曲、卷缩、质脆,叶缘破碎,严重时,整个嫩梢枯死。
主要防治方法:
减少菌源。芽枯病在罹病芽叶上越冬,因此,在重病园块,秋末或早春组织人力摘除病芽;春茶采摘期内,应鼓励采工在采摘鲜叶时,除去病芽,单采单放,带出茶园。
加强茶园管理,搞好茶园卫生。
化学防治。重病园块可在秋末和春茶萌发期各喷药1次,旨在进一步减少初侵染源。可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效果最好,其次是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—1500倍,或50%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—1000倍效果更好。
茶炭疽病
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,正值茶芽萌发和旺盛生长季节;到5月底或6月上、中旬病叶大量出现中级病斑,此时即为第一个发病高峰。同果当年9月份多雨,还可形成第二个发病高峰。
此病属高湿型病害,对温度要求也偏高。凡是早晨露水不易干的茶园,或阴雨连绵的季节,叶面水膜维持时间久,茶树持嫩性强,最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和发展,因而该病在高山区发生重。施肥不当,特别是偏施氮肥或不施钾肥的茶树容易感病,而综合施肥特别是施钾肥的茶树,由于其叶片组织结构厚而硬,不易感病。
主要发生在当年生的成叶上。一般从叶片的边缘或叶尖开始,初期为浅绿色病斑,水渍状,然后逐渐转黄褐色,最后变为灰白色,病健分界明显。成形的病斑以叶片中脉为界,后期在病斑正面散生许多细小的黑色粒点,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。发病严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。
主要防治方法:
农业防治。加强茶园培管,提高茶树抗病力。中耕除草,改善土壤墒情。秋茶结束后,进行一次深耕,结合中耕将病叶埋入土壤。茶园中残留的病叶是初侵染源。对发病中心用竹筢子、锄头或直接用手拍打病树冠,使大部分病叶受振后脱落,埋入土中。有条件的茶区,结合秋耕增施有机肥,尽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,适当增施钾肥,可抑制发病。
化学防治。于深秋或初春喷一次0.6%—0.7%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,以减少越冬菌源。早春开园前半个月还可喷一次药。对发病较重 的茶园,可选用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—70g(安全间隔期10天)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g(安全间隔期14天)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75—100g(安全间隔期10天)进行喷雾防治。采摘期内不要用药。
茶饼病
多在5—7月和9—10月大量发病。
此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,病菌喜低温、高湿、多雾、少光的环境,尤以高湿少光为最重要;对高温、干燥、强烈的光照极为敏感。因此,该病多分布于高山茶区。一般茶园管理粗放,杂草丛生,施肥不当,采摘修剪及遮阳措施不合理的茶园,发病较重。此外,密植茶园比条植茶园发病重。
径0.3一1.25cm圆形斑,病斑正面凹陷,浅黄褐色至暗红色,背面凸起,呈馒头状疱斑,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红色或灰色粉末状物,后期粉末消失,凸起部分萎缩形成褐色枯斑,四周边缘具一灰白色圈,似饼状,故称茶饼病。发病重时一叶上有几个或几十个明显的病斑,后干枯或形成溃疡。叶片中脉染病病叶多扭曲或畸形,茶叶歪曲、对折或呈不规则卷拢。叶柄、嫩茎染病肿胀并扭曲,严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断。该病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。
主要防治方法:
进行检疫。从病区调进的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疫,发现病苗马上处理,防止该病传播、扩展。
合理施肥。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,采用配方施肥技术,增施磷钾肥,增强树势。
加强茶园管理。及时分批采茶,适时修剪或台刈,使新梢抽发期避开发病盛期,降低染病几率。另外,及时除草也可减轻发病。
加强预测预报。做好病情监测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。此病流行期间,若连续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时数<3小时,或5天日降雨量在2.5—5mm以上时,应马上喷洒20%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5%十三吗啉乳油3500倍液、20%萎锈灵乳油1000倍液、9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。三唑酮有效期长,发病期用药1次即可。其它杀菌剂隔7—10天1次,连续防治2—3次。非采茶期和非采摘茶园可喷洒12%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0.3%的96%硫酸铜液或0.6%一0.7%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进行预防。
茶园的虫害主要就是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。
茶尺蠖
4月上、中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发生,为害春茶;第二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,第三代幼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,均为害夏茶。以后大体每月发生一代,直至最后一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。
高山茶园一般发生不多,而山坞、四周环山的地区和避风向阳、阳光充足的茶园常受害较重。茶树生长好、留叶多、较郁闭的茶园往往发生较多。4月以后,凡阴雨连绵,或多雾多露、温度高,有利于成虫羽化和卵的孵化,虫口会逐代迅速上升。
低龄幼虫喜停栖于叶片边缘,咬食叶片边缘呈网状半透明膜斑,高龄幼虫常自叶缘咬食叶片呈光滑的“C”形缺刻,甚至蚕食整张叶片。严重时造成枝梗光秃,状如火烧,有时无茶可采,造成树势衰弱,耐寒力差,冬季易受冻害,二三年后才能恢复原有产量。
主要防治方法:
灭蛹。在越冬期之前,结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,清除树冠下表土中虫蛹,深埋施肥沟底。若结合培土,在茶丛根颈四周培土10厘米,并加以镇压,效果更好。
灯光诱杀。在成虫盛发期,设置黑光灯或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。
生物防治。对第1、2及5或6代可施用茶尺蠖核型多角病毒(NPV)悬浮液,一般浓度为1.5×1010PIB/ml,使用时期掌握在1、2龄幼虫期。
化学防治。茶尺蠖防治的重点是第4代,其次是第3、5代,第1、2代提倡挑治。应严格按防治指标实施,以第1、2龄幼虫盛期施药最好。施药方法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。要注意轮换用药,并注意保护天敌,寄生蜂寄生率高时,不宜也不必施药。药剂可选用2.5%溴氰菊酯(每亩用量20-25ml);0.6%苦参碱水剂(每亩用量60-75ml,稀释倍数1000倍)。
茶小绿叶蝉
4月上、中旬第一代若虫盛发,此后每半个月至1个月发生一代,直至11月停止繁殖。1年中呈现明显的两个高峰,其中第1峰自5月下旬起至7月中、下旬,以6月份虫量最为集中,主要为害第2轮茶(夏茶);第2峰自8月中、下旬至11月上旬,以9—10月间虫量较多,主要为害第4轮茶(秋茶)。第1峰虫量一般高于第2峰,为全年的主害峰,但高峰持续期则以第2峰较长。
气温、降雨量、雨日数是影响其虫口消长的主要气候因子。越冬成虫存活率随冬季气温的升高而上升,繁殖力随冬季气温的降低而减弱。夏季当出现连续平均气温在29℃以上时,虫量急剧下降。雨日多,时晴时雨,有利于其繁殖。背风向阳的茶园,越冬虫口存活较多,春季发生较早。芽叶稠密,长势郁闭,留叶较多,杂草丛生,间作豆类,均有利于发生。
1级为害状——芽叶呈湿润状斑,晴天午间暂时出现萎凋;2级为害状——叶脉、叶缘变暗红;3级为害状——叶脉、叶缘红色转深,向叶片中部扩展,叶尖、叶缘逐渐卷曲,芽叶生长停滞;4级为害状——焦状向全叶扩张,直至全叶枯焦,以致脱落,状如火烧。
主要防治方法:
加强茶园管理,及时清除杂草。清除茶园及其附近的杂草,减少越冬和当年的虫口。
采摘灭虫。及时分批采茶,随芽梢带走大量虫卵,并恶化其营养条件和产卵场所。在采摘中,不留叶和少留叶的灭虫效果更好,即芽梢嫩茎应连叶采下。
化学防治。选用10%吡虫啉(225—300g/hm2)、30%唑虫酰胺(225—300g/hm2)2.5%联苯菊酯(天王星,375ml/hm2),98%巴丹(375g/hm2)和90%万灵(150g/hm2)。
主要价值
营养价值黑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蛋白质、氨基酸和糖类物质等。医用价值黑茶有降脂减肥、软化人体血管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。 [11]黑茶中的普洱茶历史悠久,是中国古老的茶之一。
物种分类
工艺分类
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,可以分为湖南黑茶、湖北老青茶、四川雅安藏茶和滇桂黑茶。
品种分类
黑茶品种可分为紧压茶与散装茶及花卷三大类,紧压茶为砖茶,主要有茯砖、花砖、黑砖、青砖茶,俗称四砖,散装茶主要有天尖、贡尖、生尖统称为三尖,花卷茶有十两、百两、千两等。 [2]
三尖
天尖:是用一级黑毛茶压制而成, 外形色泽乌润,内质香气清香,滋味浓厚,汤色橙黄,叶底黄褐。
贡尖:是用二级黑毛茶压制而成,外形色泽黑带褐,香气纯正,滋味醇和,汤色稍橙黄,叶底黄褐带暗。
生尖:是用三级黑毛茶压制而成。外形色泽黑褐,香气平淡,稍带焦香,滋味尚浓微涩,汤色暗褐,叶底黑褐粗老。
茯砖
陕西茯茶出自于陕西咸阳泾阳,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,她兴于宋,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。茶体紧结,色泽黑褐油润,金花茂盛,菌香四溢,茶汤橙红透亮,滋味醇厚悠长。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。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、戈壁、高原等荒凉地区,主食牛肉、羊肉、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,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,在中国西北地区有“一日无茶则滞,三日无茶则痛”、“宁可一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之说。
泾阳县位于咸阳市,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,泾河下游。东与三原、高陵县交界,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,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,北依北仲山、嵯峨山与淳化、三原县毗邻。从泾阳县城出发到西安城北客运站44公里。茯茶的出现,约在公元1368年(洪武元年即朱元璋“明太祖”建立明朝初)问世,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,手工筑制,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,称“泾阳砖”;茯砖早期称“湖茶”,因在伏天加工,故又称“伏茶”。名称由来因其药效似土茯苓,就由“伏茶”美称为“茯茶”或“福砖”。由于系用官引制造,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,这批茶交给官府销售,又叫“官茶”、“府茶”。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销区销售,故称为“附茶”。在清道光年间,将安化黑毛茶中色黄叶粗的甘引用篾篓踩成大包,包重90公斤,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。
花砖
“花砖”历史上叫“花卷”,因一卷茶净重合老秤1000两,故又称“千两茶”。过去,花卷的加工方法是用安化高家溪和马家溪的优质黑毛茶作原料,用棍锤筑制在长形筒的篾篓中,筑造成圆柱形,高147厘米,直径20厘米,做工精细,品质优良。1958年“花卷”改制成为长方形砖茶。规格为35×18×3.5厘米。正面边有花纹,砖面色泽黑褐,内质香气纯正,滋味浓厚微涩,汤色红黄,叶底老嫩匀称,每片花砖净重2公斤。有1kg、2kg等几种规格,花砖形状虽然与花卷不同,但内质基本接近,成为黑茶类的新品种,代替了历史上的花茶,受到了销区的赞赏与欢迎。“花砖”的名称来由,一是由卷改砖形,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,以示与其他砖茶的区别,故名“花砖”。花砖茶的制造工艺与黑砖茶基本相同。压制花砖的原料成份,大部分三级黑毛茶及少量降档的二级黑毛茶。总含梗量不超过15%。毛茶进厂后,要经筛分、破碎、拼堆等工序,制成合格的半成品,以后进行蒸压、烘焙、包装等,工艺与黑砖茶相同。
黑砖
安化黑茶历史悠久,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“丝绸之路”运输的主要商品是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。安化黑茶,通过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西北边疆,也销往俄国、英国等国家。
湖南安化黑茶主要集中在安化生产。湖南黑茶是采割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、初揉、渥堆、复揉、干燥等五道工序制作而成。湖南黑茶条索卷折成泥鳅状,色泽油黑,汤色橙黄,叶底黄褐,香味醇厚,具有松烟香。黑毛茶经蒸压装篓后称天尖,蒸压成砖形的是黑砖、花砖或茯砖等。湖南安化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。
黑砖茶,因用黑毛茶作原料,色泽黑润,成品块状如砖,故名。其原料选自安化、桃江、益阳、汉寿、宁乡等县茶厂生产的优质黑毛茶。制作时先将原料筛分整形,风选拣剔提净,按比例拼配;机压时,先高温汽蒸灭菌,再高压定型,检验修整,缓慢干燥,包装成为砖茶成品。
每块重2公斤,呈长方砖块形,长35厘米,宽18.5厘米,厚3.5厘米。砖面平整光滑,棱角分明;茶叶香气纯正,汤色黄红稍褐,滋味较浓醇。该品为半发酵茶,去除鲜叶中的青草气,加以砖身紧实,不易受潮霉变,收藏数年仍不变味,且越陈越好,适于烹煮饮用,尚可加入乳品和食糖调饮。年产量约5000吨,主销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等省区,以兰州为集散地。
青砖茶
青砖茶是黑茶中的一种,也称湖北黑茶,具有其它普通黑茶和普洱茶所没有的自然茶香。
湖北青砖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368年,当时湖北制茶世家何氏家族首制长盛川牌帽盒茶,是为湖北青砖茶的雏形。现湖北赤壁市羊楼洞古镇是公认的中国砖茶故乡,自清乾隆元年(公元1736年)从事砖茶生产已两百多年的生产历史。 [3]羊楼洞商人雷中万于清乾隆元年(公元1736年)开办“羊楼洞茶庄”,后又将“羊楼洞茶庄”更名为“洞庄茶号”。“公设茶庄于庙场,始制茶砖”(《中万公传》),茶号设在羊楼古镇庙场街中段,厂房设在观音泉下60米处,以羊楼洞茶为原料,引观音泉水制作。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,故所产砖茶“以莲花为案,以洞庄二字为识”,因生产茶砖已有200余年历史,有“砖茶之源,百年洞庄”之说。它以老青茶为原料,经蒸汽高温压制而成,汤色澄红清亮,浓酽馨香,味道纯正,回甘隽永。青砖茶经发酵、高温蒸压、适当存放自然后发酵后,茶叶中的儿茶素和茶多酚比普通茶更易溶于水中,饮用青砖茶,除生津解渴外,其具有的化腻健胃,降脂瘦身,御寒提神,杀菌止泻等独特功效为其它茶类所不及。主要销往内蒙古、新疆、西藏、青海等西北地区和蒙古、格鲁吉亚、俄罗斯、英国等国家。
青砖茶经多道工序制作后压制而成长方砖形。感观上为色泽青褐,香气纯正,滋味尚浓无青气,水色红黄尚明,叶底暗黑粗老。 青砖茶的用料分洒面、二面和里茶三个部分。其中洒面、二面为面层部分,色泽为棕色,茶汁味浓可口,香气独特,回甘隽永。洒、二面之间即为里茶,色泽青褐,香气纯正,汤色红黄,滋味香浓。饮用青砖茶,除生津解渴外,还具有清新提神,帮助消化,杀菌止泻,降低三高(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压)等功效,是内蒙古等西北地区人民的日用消费品,属国家应急储备物资。其中湖北省生产的“川”字牌青砖茶是黑茶行业中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,享有久远声誉,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青砖茶依然是边区人民的日常首选。一些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消费者,只需用手在砖面上轻轻一摸,只要有三条凹进去的印迹,他们就会彻底的放心。“三道道”(即“川”字)已成为边疆人们心目中诚信的标志。
千两茶
清同治年间(1862—1874年),湖南茶商在“百两茶”的基础上,创制出了千两茶,即“花卷”茶。千两茶成品每支净重合老称1000两,故俗称“千两茶”。千两茶是采用安化本地产优质黑毛茶为原料,将经汽蒸变软后的黑毛茶灌入垫有蓼叶和棕片的长圆筒形的篾篓中,用棍、锤等筑制工具,运用绞、压、踩、滚、锤等技术,经多次反复锤压和束紧,使茶支达到致密坚实的要求,最后形成高160厘米左右、直径0.2米左右的呈树状的圆柱体,在自然条件下经“日晒夜露”七七四十九日,自然干燥而成。
千两茶茶包装原始独特,外形硕大挺拔,很具视觉冲击力。其外形色泽黑润油亮,汤色橙黄明亮,滋味醇厚,味中带蓼叶.竹黄、糯米香味。存放越久,品味越佳。
千两茶与百两茶制作工艺是完全相同的,但茶越小制作工艺的难度就越大,对技师的工艺要求也越高。千百两茶是湖南安化黑茶中的经典茶叶,以陈年茶为 最佳,现存50年之久的千两茶市值在200万元左右,韩国、日本等地以千两茶做为镇店之宝,收藏千百两茶更为盛行。据说千百两茶保健功效十分不错,“日晒 夜露”之特殊发酵工艺,造就了“千两茶”独特的品质特征和对人体独特的药理功效,长期存放的“千两茶”对肠胃调理具有“药”到病除的功效。临床实验证明,“千两茶”对改善人体血液循环,降低血脂、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。“千两茶”采用茶学界俗称为“后发酵茶”的黑茶为原料,因此,只要存放在干 燥、无异味的场所,时间越久,其药理保健功效则更加突出,而且口感更醇厚、自然。“千两茶”已经成为具有远见人士的藏品和客厅装饰品。
康砖金尖
创制于1074年前后,主要使用四川雅安、乐山一带的原料,后扩大到宜宾、重庆等地。主销西藏、青海及四川甘孜等藏族地区。原状产于四川雅安、宜宾、江津、万县等国营茶场(厂)加工筑制,年产量近万吨。
都是经过蒸压而成的砖形茶。康砖品质较高,金尖品质较次。两者加工方法相同,不同的只是原料品质有差异。
筑制康砖和金尖的原料来源广泛,类别也很多,有做庄茶、有级外晒青茶、条茶、茶梗、茶果等。所以毛茶原料必须预先过细整理,再经筛分、切铡整形、风选、拣剔等工序,务求做到沙石、草木除净,梗长适度,还要制成形状匀整的洒面和里茶。再按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合理配料,经过称茶、蒸茶和筑压等制造工序,制成康砖和金尖。
康砖茶每块净重0.5公斤,金尖每块净重2.5公斤。康砖为圆角枕形,大小规格为17×9×6厘米。金尖也是圆角枕形,大小规格为24×19×12厘米。康砖外形色泽棕褐,香气纯正,滋味醇和,汤色红浓,叶底花杂较粗;金尖外形色泽棕褐,香气平和,滋味醇和,水色红亮,叶底暗褐粗老。
2013年,沉香黑茶与黄花梨黑茶获得国家级专利。
四川边茶
四川边茶分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两类,四川雅安、天全、荥经等地生产的南路边茶,过去分为毛尖、芽细、康砖、金玉、金仓六个花色,简化为康砖、金尖两个花色,主销西藏,也销青海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。南路边茶制法是用割刀采割来的枝叶杀青后,经过多次的“扎堆”、“蒸、馏”后晒干。南路边茶(藏茶)为黑茶品种制法最复杂,经过32多道工序制成。四川灌县、崇庆、大邑等地生产的西路边茶,蒸后压装入篾包制成方包茶或圆包茶,主销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青海、甘肃、新疆等省(区)。西路边茶制法简单,将采割来的枝叶直接晒干即可。
广西梧州
广西黑茶最著名的是梧州六堡茶,因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。已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。除苍梧县外,贺州、横县、岑溪、玉林、昭平、临桂、兴安等县也有一定数量的生产。六堡茶制造工艺流程是杀青、揉捻、沤堆、复揉、干燥,制成毛茶后再加工时仍需潮水沤堆,蒸压装篓,堆放陈化,最后使六堡茶汤味形成红、浓、醇、陈的特点。广西梧州因梧州六堡茶享誉国际和国内,2010年和2011年举办了两次广西春茶会,形成了形良好的茶文化城市品牌效应。
植物文化
“香陈九畹芳兰气,品尽千年普洱情”描述了年份久远的普洱茶散发的陈香,品起来就像回味味着历史一般,也让茶的陈香经久不散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